Welcome SHENZHEN XUDASHENG SUPER MOLD CO.,LTD Official Website!
Time:2019-04-23| Author:Admin
碳纤维企业的生存状况
11月初的兰州略带一丝凉意,湿漉漉的路面上停着几辆正在工作的洒水车。据说这是政府改善空气质量的新举措——用洒水来除尘。
这个办法效果还不错。从没干过的街道,让兰州在9月份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排名上跃居第六,老百姓自然拍手称快。
然而,同是兰州人的郝相国却高兴不起来。身为甘肃郝氏碳纤维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他正在为第二条年产能200吨的碳纤维生产线何时开工而殚精竭虑。时下,刺骨的行业秋风让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过冬”。
“12K的我们卖350元,你嫌贵还是买进口的吧。”在挂掉一个采购商的询价电话后,郝相国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解释,这样的电话每天都有很多,但基本没有谈成的。“我报的都是亏本的价格,但市面上同样的进口产品只要100多元。”他的脸上满含着无奈。
这并非郝相国一个人的无奈,而是一座所有碳纤维生产企业无法逾越的大山。目前,我国碳纤维的生产存在着原丝质量不过关、生产成本高、生产线规模小和产品质量差等诸多问题。以12K的碳纤维产品为例,国外产品当前市场销售价格大约在150元~220元/千克,而很多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比这个还高。
国外碳纤维巨头低价竞销的策略让国内碳纤维企业迅速陷入全行业亏损的泥沼。同时,超过八成的进口依存度,更是让他们心惊肉跳地游走在生与死的悬崖边缘。
这些巨头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敏感词],其中日本的东丽、东邦人造丝、三菱人造丝三大集团,就垄断了全世界78%的产量。
觊觎中国碳纤维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何止日本。前不久,土耳其本土黑马Aksa公司在短期内生产出的碳纤维更是以110元/千克的售价抛向中国市场。“这是[敏感词]的倾销。”[敏感词]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华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这个价格比我们能算出来的160元/千克的理论生产成本还要低。”
被冲击得支离破碎的市场背后,正是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缺失。10月份,在宁波举行的全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大会上,徐华就曾坦言,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并没有真正地抱团发展,形成自己的产业。虽然踉跄地走完了10多年的产业化之路,但如今又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郝相国对此感同身受。作为这一切的见证人,他目睹了新兴产业大跃进时的[敏感词],也经历了全行业亏损的低谷。他所在的郝氏企业——全国[敏感词]碳纤维民企——在这场碳纤维产业化试错道路上备受磨难,不仅在20多年的碳纤维之路上没挣到一分钱,还要在内耗与围剿中挣扎求生。
有人对郝氏企业存活至今倍感意外,也有人笑称这是适者生存。深谙游戏规则的郝相国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但整个郝氏企业的生存之路,却足以给中国碳纤维乃至新材料产业敲了一记警钟。
门外汉的抉择
大多数碳纤维生产企业最初都是门外汉,他们的跨行业转型源自一条消息——“碳纤维以后能挣大钱”。郝相国也不例外。
郝氏企业是由来自兰州的郝氏三兄弟一同创建的,郝相国排行老三。在进入碳纤维领域之前,由于家境贫寒,三兄弟高中毕业后就跟着父亲学手艺,一起做起了制毡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1988年制毡厂成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所在单位接到当时兰州炭素厂一个项目——给碳纤维领域的一个产品做配套。这让郝相国对碳纤维开始有了模糊的认识。
正式成为卖“碳”翁是在1994年。“那时许多客户和专家来和我们说,搞碳纤维以后能挣大钱。”在郝相国的记忆里,当时对碳纤维的理解只能用“啥也不懂”来形容。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中国经营网,如需删除,请联系
Address: 9th Building, Dadu Industrial Park Fuyong Ave.,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518103 China(mainland)
Mailbox: xdsmodel@xundasheng.com
Telephone:0755-27308852-8009
Contact person: Mr. Chen
Mobile phone:+86 13600420352
Wechat sweep